78、第七十八章-《玩宋》


    第(3/3)页

    这个王安石,喜欢的是杜甫!苏轼摩拳擦掌地打开书,准备挑刺,结果看着看着很快被书中的案子吸引进去。他博闻广记,对刑律也有所钻研,时不时比对记忆中的律法来分析案情,看得津津有味。

    奇异地,苏轼感觉这书的行文有些熟悉,与他看过的《杜甫诗选》有些出入。他停下来琢磨了一会儿,翻出了《水浒食神》第一册,稍一比对,他便找出了自己觉得熟悉的原因:这本新书,也有与他通信的那位“幕后作者”操刀的痕迹!

    杜甫诗选通篇文风很正,即便说到一些诙谐的内容也透着一股子正经味道,看着就是三四十岁的标准文人写的。这本新书不一样,这本新书即便是说到写正经事,也给人一种轻松幽默的感觉!王安石姓王,这位背后的神秘人也姓王,难道说他们是同宗?或者说是父子俩?

    不管怎么说,苏轼都很喜欢这位新朋友,于是他更认真地开始拜读起到手的新书来。

    等苏轼看到那句“欲知真相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脑袋一下子炸了。他……他决定捋起袖子,写信去强烈谴责他的新朋友!下回再这样坑他,他就曝光他的马甲!

    ……

    王雱还不知道自己的马甲被他摩拳擦掌想勾搭的人给扒了,他正游说着他爹借名字给他继续坑人,危言耸听地表示要是下册出不来了,说不定会有人直接找上门来。

    王安石一开始严词拒绝,后来收到一大批来自亲朋好友的谴责信之后终于扛不住压力,和王雱一起搞事情,新案卷找不着好的,就翻旧案卷。还真别说,居然还让王安石给翻出几桩冤假错案来,顺势上报了一波渎职官员名单,要求上头把这些人撸掉。

    文官团体最爱干的就是和稀泥,你永远不知道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基层官员背后藏着多大的利益网络。王安石写的折子秋天送到京城,一直没得到消息。

    王安石有些怒了,一拍桌子,叫王雱把这些冤假错案写进书里,让所有人来分辨分辨。

    王雱对自家老爹的学习能力十分佩服,这才接触没多久,居然就已经会用舆论和水军来解决问题了!他上回和司马琰努力回忆未来的事儿,司马琰就给他回忆起一件事儿:他家老爹变法失败,似乎就是从一张《流民图》开始的。

    所谓的《流民图》,就是有人把难民流离失所的惨况画成画,大肆宣扬新法带来的惨痛后果。以前他们就琢磨过了,宋朝皇帝在抗压能力方面都有点差,这舆论一煽动起来,心志不坚定的皇帝可不就得放弃变法吗?

    舆论这东西,可以说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型代表。王雱没打算把这玩意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里,不过该用的时候他绝不会手软!

    王雱对这些冤假错案也很不喜,这些案子要么是审判人的疏忽,要么是官匪勾连,害得一些无辜百姓得服多年苦役,甚至直接丢了性命。他果断地操刀创作起来,把案件好好加工加工,角度怎么放大冤屈怎么来,绝对能把看到这案子的人气得恨不能把那些始作俑者揪出来弄死。

    方洪拿到稿件后趁着还在新书刚准备下印,直接搞了个立冬活动:往书坊门口搞个倒计时,每天抛出一个推理小故事唤醒别人对夏季跳的坑的记忆。

    为了防止读者怒气槽冲到满值、王安石遭遇不测,这次的宣传语直接改成淳朴的“本书所有真相都附在书后,不必再等下册”。

    新书发售这一天,不少人都是第一时间亲自过来或者遣奴仆过来买书。即便上回被坑得那么惨,新书出来他们还是想看的,这年头娱乐活动不多,能有一本集趣味与智慧于一体的书可以看,大家都很乐意掏钱买的。

    别的不说,王安石当初考刑律时可是高分通过来着,看看这书还能增广见闻、提高考试通过率呢!不少学生就以这样的理由说服父母给他们买新书,同一个理由用得多,连说的人自己都信以为真,积极地用这话给别人推荐。

    可这一回的书虽然没有再吊读者胃口,但是看得读者们怒火中烧,恨不得捋起袖子亲自替蒙受冤屈的可怜百姓翻案。

    不少京中大佬也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王安石这本书,有些经手过王安石那封折子的粗略扫完后心里咯噔一跳,忙去和一同经手的人连夜协商,迅速把用各种理由压着不上送的折子递了上去。上头又迅速以惊人的速度批复下来,叫人快马把批示送去京东路那边。

    开玩笑,这书连官家都有可能看见,要是官家问起这些事是不是发生过、涉事官员有没有处理,他们该怎么回答?

    更别说其他人的眼睛也不是瞎的,要是被台谏的人掌握了这些事,那些无风也起浪、有风更加浪的家伙还不得把他们喷死?

    这本“普法教育读本”的影响不止这么简单。

    各地相似案例有不少,哪怕有的人目不识丁,听别人说起时也会对号入座,发现原来自己或者自己家里人是蒙冤受难的!然后他们都在一些有良心的读书人的指导下,对着书上的“翻案流程”尝试去伸冤。

    还有则是某些官员忽然意识到以前收的钱、以前罩的人不值得自己冒丢官的风险,自行把案给翻了,以求躲过有可能遭遇的一波严查。

    王安石现在还不知道,他现在在很多人心中已经荣获一个新绰号:搅屎棍。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我还是个孩子,我什么都不知道!

    苏小轼:我已经看破了一切!

    天哪!今天的甜甜春不仅准时!!!

    还更了六千!!!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