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真相会不会伤害到人(四)-《革清》


    第(2/3)页

    对于这个罪名没人反对。怡亲王倒是想说几句,又觉得这话最好对哥哥雍正私下说。与其说是陈世倌有错,不如说是霍崇太阴损。这才是怡亲王最担心的事情。

    就在此时,却听张廷玉对一直没说话的方苞说道:“方先生如何看?”

    众人目光都落到了方苞身上。方苞一身普通衣衫,和一众顶戴花翎额的雍正朝核心大臣相比,这身份明显太低。

    可没人敢小看方苞。

    方苞是桐城派的文化首领。康熙五十年(1711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弹劾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孑遗录》里有大逆不道的话,弹劾的奏章里涉及到方苞的族祖父方孝标。

    作用康熙朝著名的文字狱之一,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押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案件审结,戴名世判斩首。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清圣祖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

    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命方苞为朝廷当差。康熙只是“宽宥免治”,并非是认定方苞无罪。又任命方苞为朝廷当差办事,这就等于是‘劳动改造’。

    然而方苞却被派到康熙的南书房当差办事,与康熙朝夕相对,见到康熙的次数,与康熙对各种事情进行讨论的次数比首辅还多。便是康熙朝炙手可热的大权臣明珠、索额图都多得多。

    加上康熙其实很善待方苞,几乎是解衣推食。所以方苞也被认为是布衣宰相。从没人敢用方苞一个‘劳动改造份子’的实际身份称呼对待他。康熙死后,雍正也留用了方苞。

    听张廷玉询问,方苞若有所思的叹道:“大奸大恶必有大智大勇。我担心的还不光这些,此次陈世倌固然应对失措,可霍崇的安排下,只要陈世倌收拢败军,就必然如此。那些绿营眼见到这么多银子,怎么会放过。可不收拢败军,任由败军自行其是,定然弄得山东百姓遭殃。诸位,霍崇身为贼寇,竟然能约束的部下不抢夺俘虏身上的财物,这才是令人生畏之处。”

    怡亲王心中一震。有些话是不好说出来的,而方苞的身份让他不怎么顾忌,所以直接说了出来。

    霍崇的阴险就在于他料定了满清的绿营们见到银子就不会放过,所以霍崇偏偏给败兵们留下了他们自己的银子。这种事情传出去,那些不明事理的人就会问一个问题,‘为何贼军不抢掠俘虏的财物,反倒是官军们将拼死作战后幸存下来的官军抢掠一空。’

    如果解释的话,只能说霍崇包藏祸心。

    然而有些事情是不能讨论的。就如此事,霍崇就是罪人,做的一切都是错。若是讨论起细节来,那些参与讨论的人其实并不真正站在大清皇帝的立场上,所以他们会注意到霍崇在细节上做的很多事还挺对的,甚至会觉得霍崇做的事情很仁义。

    若是霍崇仁义,那大清皇帝又算是什么?镇压仁义之士的暴君么?

    怡亲王很清楚,霍崇有能力做到这个地步,的确是因为霍崇大智大勇。而霍崇正试图用属于他的大智大勇潜移默化的诋毁大清的正义性。

    一旦霍崇真的坚持几年,甚至与大清形成比肩之势。那么霍崇之前的所有仁义都会变成推翻大清的巨大助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