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毁于一旦-《星际强兵》
第(2/3)页
显然,以这个度,别说五十年,就算是五百年,也未必能够将人类的种群规模扩大十倍。
其实,杨二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还提出了建议,即利用克隆技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足够多的后代。准确说,不是进行简单的克隆,而是利用两个亲代的基因进行克隆,以确保每一个克隆人都是独一无二,以此来保证克隆出来的这些人类与其他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只是通过克隆繁衍后代。
虽然杨屹没有否决,但是也没有采纳,而是搁置了起来。按照杨屹的意思,先完成对殖民星球的环境改造与基础建设,然后再考虑是否利用克隆技术扩大种群规模。其实,也正是杨屹的这个决定,让杨二加快了基础建设的度,并且在每一个殖民据点中培养了足够多的独门人。
当然,也不能说杨屹的决定有问题。
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哪怕所有定居者都是拥有能力的战兵,也未必能够繁衍出足够多的后代。此外,繁衍只是扩大种群规模的第一步,随后还有养育、教育与训练,而且都需要合适的自然环境与稳定的内外局势。如果没有足够好的条件,哪怕繁衍了后代,也无法让后代健康成长,自然谈不上扩大种群规模。
显然,环境改造最为重要。
其实,这也是杨二在星球上建立了上百个殖民据点的主要原因。
当时,只有少数几个据点里面有居民,而其他的据点都没有人居住,其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独门人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让独门人能够成长起来,然后用其独一无二的天赋去改造星球的自然环境,比如大气成分。虽然在最初的时候,杨二估计需要五十年才能完成基本改造,即让大气的含氧量达到人类生存的标准,但是在基础建设加快后,特别是独门人的繁殖能力得大提升后,时间缩短到了二十年。如果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利用能量屏障将定居点保护起来,那么最多十年之后,所有殖民据点都能够向定居者开放,并且为定居者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可惜的是,对人类远征军来说,十年依然太过漫长。
在星球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建成的依然只是那些殖民据点,仍然只有少数几个殖民据点有定居者。
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只是这些殖民据点的规模扩大了许多,覆盖率过了百分之三十。如果没有遭到攻击,那些接下来将利用技术手段,比如引导一颗冰彗星,在星球上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海洋。此后还要花上一些时间,同样通过技术手段在星球上制造出一个可以持续存在的气象环境。
当然,这些都只是设想,远没到实施的时候。
居民集中在少数几个殖民据点里面,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在灾难降临的时候,能迅撤走全部居民。
其实,远征军做得更加彻底,撤走的不只是居民,还有植物形态的独门人。
虽然杨屹没有放弃独门人,但是在完成环境改造之前,所有培养出来的独门人都被限制为植物形态。只有在完成环境改造,人类能在此生息繁衍之后,才会考虑为独门人提供一个单独的生存空间。
杨屹到来的这个殖民据点极为巨大,简直是一座级城市,更像是一座森林。只是现在剩下的只是一些早已枯萎的植物,以及河流、山丘、池塘等人造设施。之前在此生根芽的独门人全都撤走了,而那些为人类定居者准备的房屋等设施并没有投入使用,也没有任何人在此定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