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宋宇仁的纠结-《枭将》
第(2/3)页
这些银子可不是借就能够借来的。
苏恪沉默了好久好久,显然苏恪知道这些银子是有筹集的,但是苏恪却是很难说出口这个筹集的办法。
宋宇仁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苏恪,从苏恪欲言又止的神态中,宋宇仁已经读懂了苏恪的意思。
“加征。”苏恪缓缓地很艰难的吐出了这两个字,这两个字似有千斤之重,难以说出口。
这么大财政缺口,不是小打小闹就能够补得齐的,何况还是长期有着这么大的缺口。辽东的曼舒辽国一日不平,陕西的6天浩一日不平,山西的骆腾达一日不平,东南的倭寇和海寇不平。这些地方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吞噬着这个帝国最后的元气。
加征二字苏恪之所以难以启齿的原因则是因为目下大赵平民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民生本来就已经艰难。再继续加征无异于是给帝国的子民雪上加霜。说到底也是釜底抽薪之举。
同时,加征也会对宋宇仁的名声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苏恪很清楚宋宇仁是一个注重民生的君王。事实上宋宇仁登基以来一直在打造一个中兴英主的形象。宋宇仁甚至连后宫的传闻都很少,这在大赵的皇帝里,出来太祖太宗之外,可以说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加征,宋宇仁会同意这个做法吗?
“苏爱卿,朕记得在贞元十三年你曾和朕说过,江南地区商贸繁华,人民富裕,江南地区可以征收商税。”能不往加征上面打主意,宋宇仁尽量不往这上面打主意。
毕竟加征是无奈的釜底抽薪之举,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加征。加征还要承担下面会造反的隐患。实在是万不得已之举。
宋宇仁想起了贞元十三年冬,在结年账的时候,那场内阁的会议。那场会议给宋宇仁留下的映象很深,因为那场内阁会议是少数吵架之后拿出点子的会议。
“加收东南商税一事,此前是曾经讨论过重开东南海疆,恢复与外洋诸国的贸易。”苏恪说道,“只是想要征收上税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水路畅通无阻,我大赵的船只能够出港远洋与外洋的诸国进行贸易,谋取利润。外洋的商船亦然可以进入我大赵的口岸进行贸易。”
“苏爱卿的意思,朕明白,苏爱卿的意思是要等到东南海疆的倭寇和海寇平息之后,才能够恢复我大赵通外洋的贸易,进行通商。到那时才有商税可以征收。”宋宇仁说道。
“微臣正是此意。圣明无过皇上。”苏恪肃然拱了拱手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