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两人这么南北走了一圈之后,大秦内部的反对声音立刻降低了下去。朝臣大员们矛头指向不再对准该不该给士绅商贾一些权利,而是要如何防止同类的现象在国朝出现。而且议论声也已经不再限制在朝内了,而是扩散到了整个朝野。 王庆得到刘暹的示意,在威妥玛与何天爵经过上海的时候,主动联系并成功采访了两人,取得了不少一手资料,然后一个特刊爆了出来。 这一下整个大半个中国都轰动起来了。刘暹建立谘议局,这明显是给地方士绅商贾权利。些许纳税金算的什么,对于士绅商人,尤其是后者来说,谘议局议员的帽子那就相当于前清时候的捐官,而是地位、权利比捐官还要大,还要高。有钱人家谁也不会因那些税金而丢掉一张席位! 刘暹如此做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地方的岁入。大秦施行的是分税制,国税、地方税,如何区分、划分,当然是按照我大天朝的‘现成规定’来制了。还是相当得地方官员们认可和欢迎的。 这个时候就有人举着《大公报》上,作为例子证明给罗列出来的英国1870年文官二次改革的诸多条律了,认为要适当的参考结合英国人的改革,来进行国朝规划,以便于防患于未然。 期间还有人提到,英国1870年文官二次改革的条律当中,明确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这一定程度上当是参考了华夏的科举制的。还有人说:大秦现在施行的文官制度,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英国1870年文官二次改革规定的痕迹。当然他们绝不敢说刘暹是参考借鉴了英国人的条律,只会是说‘英雄所见略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事实上大秦现在施行的公务员制度,更多的是刘暹抄袭和汇通了后世中国的官制,英国的文官制度他有所耳闻,但天地良心,真心的没看过一眼。 何况中国自身的官制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吏部选官不仅看笔试成绩,还要看仪表气质和语言表达、书法、文字表达、逻辑判断能力等等方面的能力。刘暹对于唐时的‘身言书判’就很感兴趣,剔除了长相方面的要求,其他可是全部继承了下来。虽然是把‘言’降为了口舌清晰,‘书’降为了笔迹清晰,文理通畅,跟唐代时候的选官大大降低了难度。但相对来英国人只抠一个笔试,可是先进且有实用性太多了。(未完待续。。)u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