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 意大利-《天兵在1917》
第(2/3)页
当然,李晓峰并不害怕斯维尔德洛夫的报复,但是这个时候正是外交战线上争夺最激烈的时候,应该一致对外为苏联抢夺更多的外交利益,而不是关起门搞内斗,那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任用一个带有斯维尔德洛夫派系标签,但实际上是出工不出力的家伙就很有必要了。他能打消斯维尔德洛夫挑起内斗的想法,又能够完成外交任务,这难道不理想吗?
不过这一切李晓峰是不会解释给维辛斯基听的,他那种人一旦发觉形势对自己有利,顿时就没有动力就要开始磨洋工了,所以干脆不给他好脸,让他错误的以为自己的形式很不妙,这时候他才会千方百计的让李晓峰满意,才会好好的开展工作。要不怎么说政治很复杂呢?仅仅一个用人就有这么多讲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沟里。
维辛斯基此时被调教得很老实,正襟危坐的回答道:“安德烈同志,议题暂时有两个,第一是意大利问题,随着意大利全境的基本解放,意大利的未来需要作出长期的规划了第二议题是由意大利问题连带着引出的战后赔款问题。轴心国需要赔偿多少,怎么赔偿都是大问题。除此之外,英国人还要求讨论伊朗问题,他们似乎已经跟美国达成了某些共识,不过我们不清楚英国人会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李晓峰微微的点点头,就继续在那闭目思考,给维辛斯基晾在了那里,看上去似乎是真的对维辛斯基不感冒。至少维辛斯基本人是这么看的,在他看来某仙人这是故意在敲打他,所以他赶紧的给自己的态度放得更加的端正了,差不多就是以一种学生对老师,奴仆对主子的姿态对待某仙人。
良久之后,李晓峰缓缓的睁开眼,问道:“对于这些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维辛斯基不可能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实际上之前他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想法,防的就是李晓峰的突击审问。
“安德烈同志,我认为英美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所谓的意大利问题,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什么要提意大利问题?意大利又有什么问题?这才是关键!”
李晓峰没有任何表示,只是示意维辛斯基继续往下说,后者也不敢马虎赶紧的说了下去:“意大利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其投降之后的占领问题,另一个就是赔款问题。按照盟国之前的相关协议的约定,意大利将要被盟国分区占领,但是现在看来英美并没有履行这一约定的意思。他们恐怕是想在这次会议上作我们的工作,迫使我们放弃这一权力。”
维辛斯基看了李晓峰一眼,见后者依然没有什么表示,只能打起精神继续说道:“甚至我还有更深的忧虑,连分区占领这种小事西方都不愿意履行责任,那么在赔款问题上,他们恐怕将会设置更多的障碍,或者说全面的打压我们应该获得的赔偿。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全意大利的实力,让他们充当在地中海和南欧一线反苏的急先锋!”
应该说维辛斯基的分析还是很有见地的,因为李晓峰同他的看法差不多,英美绝不对心甘情愿的让苏联的势力进入意大利,他们几百年来一直在做的就是在南欧方向围堵沙俄,现在沙俄换成了苏联自然也是一样的
很显然,英美绝不会允许苏联的军队进入意大利驻扎,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在英美看来一旦让苏联突破了南欧封锁线,那整个地中海的局势就会完全改变。可以想象接下来的外长会议上,英美将会使出浑身解数迫使苏联打消这个想法。当然,李晓峰也是很想看一看英美到底会玩什么把戏,说实话这很有趣。
不过,李晓峰还是想听听维辛斯基的应对方案,他必须知道将外交人民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交给这个家伙究竟靠不靠得住,如果他的想法同自己南辕北辙,那还是赶紧的换一个人吧。
“我需要的是你的建议,是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应对这些问题,而不是这些寡淡的废话!”李晓峰表现得很不客气。
不过他的不客气在维辛斯基看来就太正常了,说不得这个毒舌男觉得菊花一紧,赶紧的解释道:“我认为我们应该强硬的维护我国的权益。驻军意大利是之前协议中白纸黑字写明白了的,这不容反悔!我们决不能跟着英美的节奏走,最好是能落实这个协定。”
“嗯。”李晓峰微微点点头,并没有给更多的表示,而是说:“好吧,你也下去继续思考思考,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可以提出来。”
维辛斯基带着一脑门子白毛汗离开了李晓峰的舱室,可以想象这位毒舌男此时恐怕是非常紧张的,因为李晓峰的态度真心不算好,在他看来恐怕是他给出的建议不够好,没能搔到首长的痒处。而这在维辛斯基看来就是相当危险的,这意味着他并没有获得李晓峰的认同,地位是岌岌可危。
可怜的维辛斯基吓坏了,回到他的位置上之后是赶紧的开动脑筋,他究竟是什么地方不让李晓峰满意呢?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而且维辛斯基也确实没能让李晓峰完全满意,李晓峰对他大概能打个70分,只能算是良好,离优秀还有一段距离。
那么李晓峰对分区占领意大利的究竟是什么态度呢?他基本认同维辛斯基的判断,想要去意大利驻军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英美那边的阻力会非常的大。但是这确实是苏联的权力,不能随便放弃。
这么说吧,驻军意大利对苏联来说属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持有强硬的立场,硬是坚持到底,那么象征性的驻军意大利不是不可能,英美完全可以放个一两千苏联红军去意大利,但这更像是打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