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火箭-《天兵在1917》


    第(3/3)页

    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不在冯布劳恩,而在另一位德国工程师手里,此人叫赫尔姆斯。这位当年在帮德国海军搞先进潜艇研发,他主要负责动力这块。

    众所周知,常规潜艇受限于蓄电池的水平,隔一段时间就得上浮打开柴油机带动发电机给电池充电。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让潜艇摆脱这种限制呢?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核动力,不过那个年代还不现实。为此工程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干脆携带多一点氧化剂,咱们在海底也能开柴油机发电,比如苏联在二战中就尝试过储存液氧,不过低温储存的液氧危险性实在太大,弄不好就要爆,自然的俄国人是失败了。

    想到的办法是双氧水,这玩意儿比液氧安全一些。可以常温储存,更重要的是,双氧水催化分解时可以长生富含氧气的水蒸气,温度可以达到五百度,这个温度足以使烃类或者醇类燃料自然。也就是说无论是双氧水直接催化分解,还是进一步与燃料混合燃烧都非常适合驱动涡轮机,这种涡轮机就叫透平。

    当然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还是相当危险的。比如1934年3月,冯布劳恩的助手沃姆克博士将双氧水同酒精混合时就发生了爆炸,当场炸死了包括沃姆克在内的三人,一度的双氧水加酒精的思路被禁止。

    好在很快德国空军通过实验证明将盐溶液作为催化剂喷射到高浓度的双氧水中可以触发稳定的分解反应,这才使得德国人重新捡起透平这条路。比如说2的涡轮泵就是由双氧水分解驱动的,由于其中并没有发生燃烧反应,因此这种泵只能叫气体发生器,而不能叫燃起发生器很重要。

    2上有、b两个贮藏箱,箱里是作为催化剂的盐溶液,b箱贮藏的是80浓度的双氧水。它们在气体发生器内相遇之后发生一连串的反应,主反应是双氧水的催化分解,由于这是放热反应,而且反应相当剧烈,因此生成的是氧气和水蒸气。副反应是受热后自身的分解,生成的是高锰酸钠、二氧化锰和氧气,副反应增大了氧气的生成量,是一大利好。

    这些生成的气体推动涡轮泵输出3800转分的580马力功率,驱动燃料泵和氧化机泵运转,使酒精和液氧的流量分别提高到58千克秒和72千克秒。

    当时2的推进剂标准加注量是酒精8360磅、液氧10800磅,涡轮泵全速工作时实际只够发动机工作一分钟多点。而正是这一分钟多的上升段,就足以使2携带一枚近一吨的弹头飞出三百公里。

    似乎是这很给力,但是对于科罗廖夫来说,这远远不够用。气体发生器跟后来燃起发生器相比还是太小巫见大巫了。科罗廖夫的想法是用燃起发生器取代2上的气体发生器,让涡轮泵的功率变得更大!

    当然一开始科罗廖夫和格鲁什科还没有走那么远,他们打算是改良2的设计。准备将盐溶液替换为镀银镍网催化器。他们发现使用镀银镍网时,70浓度的双氧水分解产物温度就能达到3度,而90的双氧水则能够达到740度。不过唯一的缺点是这种催化剂的活性是有时间限制的,仅仅只有两个小时。

    经过一连串的试验,新的采用固体催化剂的r7火箭的原始模型诞生了。其r107108涡轮泵结构还比2有了更多的优化,除了驱动氧化机泵和燃料泵之外,还带有齿轮传动的两台副泵,其中一台专门用于为气体发生器供应双氧水,这样就不必像2一样在双氧水箱采用氮气挤压输送方式。

    毫无疑问,r7的原型算是青出于蓝了,实现了2所不能实现的高度集成化。但是科罗廖夫和格鲁什科就是不满意,因为其工作效率真心是不高。所以当时科罗廖夫一方面继续完善r7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在试图突破2条条框框。

    很快科罗廖夫就找到了思路,在他看来问题就出在了双氧水上。既然双氧水催化分解反应很碍事,那么不妨就直接用主燃烧室所用的推进剂,让它在单独的燃烧室内混合燃烧,但工作的温度可以想方设法的控制得低一点。这样的独立燃烧室就是燃气发生器,产生的是真正的燃气。使用时只需要少量的压缩气体将推进剂吹入燃气发生器,一旦燃气发生器开始驱动涡轮就可以接管为推进剂增压的工作。这多方便!

    当然,在1944年这还仅仅是一个大体的设想,就算是科罗廖夫也仅仅只是将其当成了远景规划。在当前,他主要精力还是大改的大号2,也就是苏联的r7火箭。

    1944年十月,在b的资金支持下,r107发动机进行了试车,初步验证了其可靠性。接下来的两年之内,这种试车还要进行数十次,直到其完全成熟之后,才会开始下一轮的试验,也就是实弹检测。

    对于李晓峰来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1950年以前,就能获得能够抛投原子弹,而且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初步估算的导弹,这对于苏联未来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