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李世民的偶像-《大唐盗帅》
第(2/3)页
杜荷道:“原先xiǎo婿读这侧典故的时候,很不明白,不知为何管宁如此严肃,华歆并没有错。这人都有好奇心,遇到这种事情,任谁都会忍不住一观。何必闹得割席断jiāo这么严重?直到最近我明白了,管宁并不是气恼华歆的好奇心,而是气他没有认真的看书,没有认真的学习。管宁可以做到充耳不闻,而华歆没有做到,是因为管宁将jing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整个人进入了一种无我的境界,而华歆没有,他虽在看书,可并没有用心再看,任何响动,任何喧闹都能够将他吸引,影响了他的效率。其实人都是一样,一个人学的快,关键并不在于他有多少聪明,而是在于用了多少心神。同样是看书,管宁的境界能够让他在一个时辰掌握一篇章节的知识点,而华歆这种态度便是huā上三个时辰,也比不上管宁的一个时辰有效。”
“xiǎo婿最近学会了控制这种境界,能够自主的进入这种无我之境。我要读书,便能用所有的jing力去读,我要练字,也能用所有的jing力去练;便是写字,我也能以所有的jing力来写,不受到任何的影响,效率自然是常人的数倍。其实这种感觉岳父大人应该有所体会,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全神贯注的状态之下,不经意的进入无我之境,忘记了一切,忘记了时间,等回神后,才会发现已经过了好几个时辰了。人处在这种境界下,做什么都特别的有效率。”
李世民也有过这种感觉,但杜荷的这控制说却是他无法想象的,沉默好一会儿,才道:“估计当年的王右军也达这个境界了吧,如此下去,贤婿能与王右军齐名也不一定。”
杜荷嘿嘿一笑,并不答话,他还有些自知之明。这王右军即是王羲之,王羲之作为中国书法第一人,可不是随便能够相比的,至少现在的他杜荷远远不行。笔力入木三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之难。即便宋朝的大文豪,苏轼也不敢以这四个字来标版自己的书法。
李世民酷爱书法,王羲之正是他的偶像,每当说起王羲之,李世民都不以名字相称,而是恭敬的叫他王右军。
李世民突然想起一事,眼中一亮,“对了,这说到这王羲之,朕听到一个传闻,不知是真是假。”他拳头一收一放,竟显得有些ji动:“朕得到一个消息,据说在江南会籍一代出现了王右军的真迹《兰亭集序》,这天下第一行书,朕窥望已久了,不知此生是否能够一见。三年前,你曾下过江南,不知可否听过这一事情?”
杜荷记起了历史上李世民为了得到这天下第一行书,不惜以皇帝之尊派人行骗的典故,暗自一笑,随即道:“确实听过,xiǎo婿在过长江的时候在江船上听人说起过《兰亭集序》。相传这《兰亭集序》已经在战luàn中丢失,但根据船客所说,真正的珍品正在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里。”
李世民笑道:“不错不错,就是在这个智永手上,恪儿也得到了这则消息,朕已经让他派人向智永借了,只是至今没有得到消息。等《兰亭集序》到手,朕请你来一同欣赏这天下第一行书是如何的入木三分。随便帮朕踏写一份,用来珍藏。”
他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即位以后就开始收集王羲之的墨宝,但却一直为没有得到《兰亭集序》这天下第一的行书而引以为憾,三个月前得到吴王李恪传来的消息,说《兰亭集序》并没有毁于战火,而在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中。登时心痒难耐,特地写了一封手谕,让李恪带给智永和尚,希望借《兰亭集序》以偿心中遗憾。
在手谕中,李世民绝口不提买卖一事,因为同为书法名家,他知道《兰亭集序》是无价之作,用价钱来衡量,那是玷污了“天下第一行书”这几个字。
杜荷也爱书法,若能一阅这“天下第一行书”,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事情,可这种宝贝岂是说借就借的。他依稀记得李世民得到《兰亭集序》是很多年前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智永已经去世,他将《兰亭集序》传给了徒弟辩才。
辩才视《兰亭集序》为命根子,怎么也不肯借李世民,藏起来假口说没有。李世民火了,派了监察御史萧翼去行骗。萧翼乔装成山东士子与辩才结jiāo,两人下棋抚琴,谈天论地,评文述史,探讨书法,两人情投意合,皆觉相见恨晚。
萧翼又huā了多日与辩才hun熟,拿出了王羲之的真迹来给辩才观赏。辩才握有《兰亭集序》,自然不将萧翼的真迹看在眼底。傲慢得道:“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
萧翼ji他是吃不到葡萄就是葡萄酸。辩才头昏脑热,说出了《兰亭集序》在他手中。萧翼说:“数经战luàn,《兰亭集序》早已毁于一旦,你手中一定是假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