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明白人-《一代神医在明朝》


    第(2/3)页

    而河南总兵左良玉终究没有堵住“八大王”张献忠,后者十数万大军,也流窜进了山东地界。大明朝在山东无兵可以抵御,一时间连连失地,张献忠的兵锋甚至直达济南城下!

    京师再度炸了锅,就在不久前鞑子的大军才从顺义撤走,现在往宣府而去。这尼玛鞑子还未出塞。流贼又起来闹腾了?在很多有心人眼里,大明朝--真真是处处透露着亡国之相呀!

    在崇祯皇帝根深蒂固的思维里,建奴也好,北虏也罢,都是些烧杀抢掠的强盗而已。这一次鞑子入寇,虽说中间有些曲折,不过也总归如以往一样,他们抢够了,就走了……

    可是流贼不一样。这些人是陈胜、吴广,张角、黄巢,他们造反乃是为了改朝换代!

    所以,崇祯皇帝便异常紧张。一连多日早朝都是商议如何处置流贼的事情。朝廷衮衮诸公们议了多日也没议出什么章程,崇祯皇帝不得不将内阁首辅温体仁单独叫到御书房中,希望他能拿出个主意来。

    此刻在御书房中。温体仁依然躬身而立,眼观鼻鼻观心。保持着他那内阁首辅的雍容气度。

    而龙椅上坐着的崇祯皇帝正凝神屏气地看着一封奏折,这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公公。啊,不,吴总兵所上,内容则是要求带兵前往山东剿贼。

    温体仁自然是早就看过这奏折,而且还批示了一个“可”字,现在转呈皇帝,就看他如何决断。

    吴三桂的心思,温体仁又岂会不知?

    蓟辽军中洪承畴和祖大寿官位、履历等等各种身份都碾压吴三桂,他不想继续混蓟辽军了,而想自立山头!

    大明朝论首级的战功之中,首重东虏,其次北虏,再次二鞑子汉军旗,而最末一等才是流贼。可以说,流贼你就算杀了几千上万,也捞不到多少战功。

    原因自然是大家都懂的--流贼其实也无非是大明朝的百姓而已,武将们砍下百姓的人头,说他是流贼,他就是流贼了……这种事儿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便是所谓的杀良冒功。

    故而打流贼除非捉住流贼的头目,譬如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人,才有说话的资本。否则无论你拿多少首级来,鬼知道你是不是杀的百姓?
    第(2/3)页